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6月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发展格局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三)基本原则
(四)发展格局
二、主要任务
(一)巩固提升首都思想理论建设的引领导向作用
(二)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善之区
(三)营造文明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
(四)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的现代传播体系
(五)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
(六)攀登文学艺术高峰
(七)提供更高质量、供需对接的公共文化服务
(八)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造活力
(九)提升国际文化交流水平
(十)形成文化人才荟萃的生动局面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三)完善资金投入方式
(四)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五)健全政策支撑体系
(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七)强化服务功能
(八)努力形成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强大合力
附:名词解释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等文件,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
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发展进步的灵魂。加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举措。“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奋力开创了首都文化建设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持续形成热潮,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扎实推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有效提升,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牢固;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不断完善,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巩固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更趋合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更加活跃,精品力作大量涌现;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已经形成。文化繁荣发展成为首都科学发展的鲜明特色,全国文化中心的风向标和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彰显,为推动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首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质量不断优化提升,文化中心建设物质基础更加坚实;首都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中心建设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文化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文化中心建设创新动力更为强劲;对外文化交往日益广泛深入,文化中心建设国际舞台更加宽广;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支持首都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文化中心建设的环境氛围更加优化。
同时也要看到,首都文化建设也面临不少挑战,服务国家和全市中心工作、凝聚思想共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任务更加艰巨;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日益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艰巨;特大型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提高首都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任务更加艰巨;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发展引导、科学管理新媒体的任务更加艰巨;世界范围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扩大,维护首都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同时,文化建设自身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市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旗舰媒体和骨干文化企业尚未形成,体现首都水准和北京特色的文化精品力作还不够多,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效能发挥还不充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还不够强,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未完全破除。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加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战略意义,进一步树立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在提升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增强首都文化软实力上大有作为,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大有作为,在发挥文化中心示范带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大有作为。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发展格局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坚持首善标准,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开辟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境界,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
(二)总体目标
围绕更好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展示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到2020年,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具有高度包容性和亲和力,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推动北京朝着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的宏伟目标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阐释传播深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全国,在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新闻传播等各领域,推出更多代表国家形象、首都形象的优秀成果,全市人民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首都作为思想引领高地、价值观高地和道德高地的地位巩固发展。
——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做到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形成“两轴、两核、三带、多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①,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展现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独特城市魅力,让中华文明的这张“金名片”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文化工作方向和导向更加鲜明,文艺创作活力持续迸发,文艺精品大量涌现,公共文化服务首善之区的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日益巩固,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建设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
——现代传播体系健全完备,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显著增强,文化开放格局更加完善,国际文化交流展示平台作用日益凸显,首都文化的世界影响持续扩大,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文化走出去的桥梁纽带。
——文化人才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吸纳培养人才的渠道不断拓宽,文化名家大师和领军人物作用日益彰显,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不断集聚,社会各方面、文化各领域人才投身首都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广泛调动。
(三)基本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把服务群众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为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让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确保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坚持文化创新发展。把创新放在文化改革发展的核心位置,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让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文化创新在首都蔚然成风。
——坚持区域协同发展。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三地文化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推动全国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坚持开放合作。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四)发展格局
着眼建设世界级文化中心城市,立足构建现代化的新型首都圈和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由近及远、圈层结合的文化中心新型发展格局。
——文化中心功能核心层。涵盖北京各区,是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功能的主要承载区,是推动国家文化创新发展的策源地。立足优化首都核心功能,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②建设,推动文化中心核心层建设一体化发展。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重点支持远郊区和大型新建社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建设均衡发展,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水平始终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建设“高精尖”③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实施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扩大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影响力。
依托各区资源禀赋和发展特色,重点支持东城区做强“文化东城”④品牌,西城区加强“四个西城”⑤建设,朝阳区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海淀区保护和利用好“三山五园”地区⑥历史文脉,丰台区发展戏曲文化,石景山区打造数字娱乐产业集群,房山区发展祖源文化,通州区挖掘开发运河文化,顺义区培育会展品牌,昌平区建设未来文化城,大兴区建设“中国设计瑰谷”,平谷区建设“中国乐谷”,怀柔区发展影视文化,延庆区发展冰雪文化,门头沟区、密云区借助良好生态环境及丰富的文物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文化智谷”,推动全市文化建设形成百花齐放、交相辉映的发展局面。
——文化中心功能拓展层。涵盖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是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功能的主要拓展区,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主要支撑区。发挥京津冀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地缘优势,统筹推动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西山文化带建设,实现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带动提升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水平;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和区域分工协作,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交通干线和高速公路为辐射带、文化要素有序流动的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推动建立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协作机制,形成京津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文化交流合作的良好局面。
——文化中心功能辐射层。坚持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汇聚各地优秀文化资源,推出更多主旋律作品,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构筑文化人才支撑,在正确导向把握、精品创作推广、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支持保障等方面为全国提供经验借鉴,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立足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讲好北京故事、中国故事,传播古都历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首都时尚文化魅力和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提升北京的国际形象,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主要任务
(一)巩固提升首都思想理论建设的引领导向作用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共识。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人民,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切实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坚定人们对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思想理论建设的重中之重,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加强宣传教育和理论阐释,推动自觉践行,增强人们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结合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大力宣传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大力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升首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水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深入开展理论宣传和社科普及。宣传阐释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加强思想理论领域问题的辨析引导。实施社科名刊名网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宣传品牌。建强网上理论宣传阵地,形成网上理论传播强势,拓展理论宣传网络空间。优化资源,加快推进首都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联通融合,形成理论宣传的规模效应和整体优势。组织开展对象化、互动化、分众化宣讲,提升“理论家走基层”“周末社区大讲堂”“社科普及周”等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回答好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增强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高标准高水平建设首都新型高端智库。围绕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制定实施首都加强智库建设办法,建设一批服务决策能力强、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影响广泛的高端智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智库参与制度,搭建决策部门与智库经常性沟通平台,通过项目招标、直接委托、课题合作、决策评估等方式,引导智库开展公共政策研究,实现智库研究与政府决策有效对接。加大政府采购智力服务力度,将首都新型智库提供的咨询报告、政策方案、规划设计等,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应依法履行政府采购程序。加快推进经费管理、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等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和完善符合智库运行特点及规律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智库成果评价和反馈机制。组建首都新型智库联盟,积极促进智库成果的转化和传播。
——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立足当代中国和首都实践,大力推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工程,着力提升学术原创能力,推出更多有全国和世界影响的学术成果。充分发挥中央在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聚焦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实践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建立完善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形成推动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积极参与实施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积极发挥北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作用,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支持建设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高地。加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促进各学科门类繁荣发展,建立健全支撑首都功能定位的学科体系。健全学术评价体系,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导向功能,推进科研经费资助、社科人才评价、职称评定改革。加强学术环境和学风建设,探索建立学术道德委员会,营造讲科学精神、讲学术道德、讲科研诚信的浓厚氛围。深化城市建设相关学科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梳理,提炼升华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当代最新文明成果。
表1:“十三五”期间首都重大思想理论工程项目一览表
(二)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善之区
——持久深入推广普及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持续叫响“三个倡导”24个字,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人们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层面价值准则。加强理论阐释,运用理论文章、通俗理论读物等,把“三个倡导”基本内容讲清楚、讲透彻。充分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做到全媒体全栏目全方位覆盖。充分发挥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推出一批深刻阐释核心价值观内涵、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精品力作。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网络文化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采取故事化表达、形象化展示的方法,组织开展百姓宣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推出一批导向鲜明、富有内涵、引人向上的公益广告,在各种载体上持续刊播。按照“巩固、提升、创新、拓展”的思路,推进核心价值观户外宣传的提档升级,建设一批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将核心价值观宣传植入城市环境、融入百姓生活。
——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凝聚全市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全市人民信仰支柱。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做深做实学雷锋志愿服务、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等公民层面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公正文明执法司法、平安中国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重点活动,引导人们自觉践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利用重大活动、重要节庆日,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和有庄严感的典礼仪式,举办重大主题教育和重要主题展览,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倡导科学精神,提高市民科学素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针对疏解非首都功能、城乡结合部改造等进程中不同群体的思想状况和利益诉求,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及时把党和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讲明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培育好家风家教,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大力传承中华孝道,促进家庭和睦,让核心价值观融入亲情、引领家风。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网络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公众人物“重品行、树形象、做榜样”活动及党员干部“三严三实”教育,抓好重点人群的示范带动。
——加强“北京榜样”的示范引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把“北京榜样”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标志品牌,不断健全完善典型宣传和模范人物评选机制,形成各类典型统一从“北京榜样”中产生的工作模式。坚持选树好人和宣传好事相结合,完善规范“北京榜样”举荐榜,弘扬凡人善举,传颂美德善行。通过层层举荐、周周上榜、全媒传播,树立更多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北京榜样”。认真组织首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宣传活动,积极参加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力争推出一批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模范人物。利用多种载体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打造一批“北京榜样”工作团队、志愿团队,开展“学榜样我行动”活动。
——推动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一同部署推进、一同督促检查,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做到全方位推进、全领域覆盖。探索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风险评估和纠偏机制,重视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探索建立道德模范关爱帮扶机制,对有实际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给予帮扶救助,树立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职业规范,完善修订《首都市民文明公约》。推动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深入落实高校、中小学校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扎实开展好“一十百千工程”,把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办学治校等各个方面,传承优良校风校训,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鲜明主线。
(三)营造文明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点、线、面结合,大力开展文明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城乡文明程度。提高创建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首都文明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管理办法,提升首都精神文明创建层次。增强文明区创建实效,突出抓好城中村、棚户区、背街小巷等薄弱环节的整治工作。持续抓好文明单位创建,推动文明单位创建向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延伸。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切实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选树一批文明家庭典型。
——拓展公共文明引导行动。加大公交地铁站台、重点路口、学校、公园景点等重点场所的公共文明引导力度,开展“自觉排队示范站点”挂牌、“文明交通示范路口”评选等活动,不断提升公共文明引导水平。广泛开展文明旅游引导活动,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适度曝光不文明旅游行为,营造文明出游的浓厚氛围。深入推进服务文明引导行动,大力倡导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的行为规范。深入开展网络文明引导行动,壮大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队伍,推动网络文明传播常态化。扎实推进“清洁空气蓝天行动”,广泛开展“微承诺、微行动、微志愿”系列活动,评选绿色生活好市民,引导市民群众争当“三绿色一志愿”⑦践行者。加强文明行为引导,倡导文明出行、文明停车,提倡有序观赛、文明观赛,开展“依法控烟、爱在身边”主题宣传引导和社会劝导监督活动。
——推动诚信建设制度化。深入贯彻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和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认真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建立重点行业和领域信用体系,推动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将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纳入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完善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依法探索实施“红黑榜”发布制度,对守信者在行政许可、资格认定、公共服务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使失信者在注册登记、金融信贷、招标投标、就业消费等方面受到限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诚信热点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失信败德行为,开展专项整治。广泛开展诚信建设主题活动,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大力宣传百年老店、诚信“常青树”企业,推出一批诚信榜样,以有力舆论声势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坚持把学雷锋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力争2020年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全市常住人口的20%。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为重点,以专业志愿服务为主导,充分发挥好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大型赛事、重要活动、重要会议中的作用;实施“志愿家庭”行动计划,广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加强“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建设,全面实施志愿者实名注册、服务记录和星级认定制度。加强志愿服务联合会建设,完善市、区、街乡、社区村四级组织体系,加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建设,实现全市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小微志愿服务项目计划等形式支持志愿服务项目发展和创新。探索建立志愿者嘉许回馈制度,为服务达到一定时长的志愿者提供社区便民服务优惠。突出弘扬善举善念,加大对慈善捐赠的政策扶持、宣传、表彰奖励力度,激发全社会慈善公益热情。
表2:“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项目一览表
(四)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的现代传播体系
——增强舆论引导实效和水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广泛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集中宣传党和国家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深入宣传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等重大战略,深入回答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医疗、交通出行、环境治理等问题,着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坚持对内对外一体化引导、网上网下同步引导,把舆论引导工作纳入各区、各部门重要决策和重大政策出台的整体谋划和工作部署,形成宣传部门、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实现舆论引导由被动应对媒体到主动应用媒体的深刻转变。统筹推进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建设,加强社区报、社区网建设,优化媒体结构,规范传播秩序。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办政务微博微信,发挥好主流媒体在全媒体环境下正确引导舆论的示范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积极推进与首都高校共建新闻学院。积极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规范开展舆论监督,做到依法监督、科学监督、建设性监督。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媒体信息内容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专业、权威报道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加快建设融媒体中心,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挥新一代网络技术优势,把传统媒体的内容原创、权威报道、深度解读等优势通过网络、手机报、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各类传播形态和终端广泛延伸,做到新闻信息内容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建设“内容+平台+终端”的新型传播体系。探索在新闻出版传媒领域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积极稳妥开展试点。坚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统一导向要求和管理标准,确保媒体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培育新型媒体集团。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推动建成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以一个平台为重点支撑,以特色媒体求多点突破,建设好北京新媒体集团,通过市场化、公司化转型,打造搭载各类新媒体的总平台和用户综合服务入口,使之具有技术孵化和循环发展能力,为首都新媒体提供搭载服务,构建一个平台、多个终端,整体推送、分层发布的传播矩阵。同时,鼓励和推动市属媒体单位与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合作,巩固和发展各自特色,培育出一批特点突出、受众欢迎、成长性好的新媒体,形成特色不同的板块或方阵,锁定不同受众群,遵循新媒体微传播、快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广泛吸引用户,打造新媒体传播主阵地,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精品内容建设工程,丰富网络文化内涵,建设优质网络文化内容,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加强对属地重点新闻网站、政务网站的支持,强化对属地商业网站的引导,充分发挥重点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大对网络出版的引导扶持力度,推出优秀网络原创文化作品,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在网络上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积极推进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文化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宣传推介、评选表彰等方式,支持网络文化从业者及网络文化机构制作适合网络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满足群众多样化网络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网络公益活动,吸引网民广泛参与。加强对网络名人的团结引导,通过其传播力影响力,带动更多网民建设优秀网络文化,使互联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空间。着力打通优秀文化内容的新媒体传播渠道,激发广大新媒体和网民的文化创造潜力,推动形成传统文化机构和新媒体、网民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
——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坚持统筹联动,构建横向联动、上下贯通的首都互联网建设和管理工作格局,积极维护网上传播秩序,让网络空间进一步清朗起来。坚持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认真贯彻互联网法律法规,全面推进网络实名制管理,探索制定移动互联网管理法规,严格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探索互联网新媒体资本安全的有效管理模式,加大投入,实施网络安全发展战略,组织开展涉及网络安全的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建立覆盖首都的网络安全数据接口和网络安全监测、管理平台,有效提升首都网络安全防范和管理水平。加大网上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强化网络执法,清理各种不良信息,坚决依法查处网上违法违规行为。落实网站主体责任,将网站作为管理的第一道“闸门”,督促网站健全内控机制、总编辑责任制、自律专员机制,完善网络社区公约,强化网络社区自治,健全行业自律规范。强化驻网站联络室和党建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网站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规范行业从业人员准入条件。加强网络社会化管理,充分发挥首都互联网协会作用,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依托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义务监督员、举报热线和北京地区网络联合辟谣平台,加强网络安全和法制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网络建设与管理。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上网”“文明办网”。
表3:“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促进新媒体发展重点项目一览表
(五)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
——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弘扬文物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协调,让古都风貌创造性地融入现代社会。结合重大活动、重要节庆日,开展主题性文物修缮,加强统计普查,做好科学规划,抢修一批同类型的重要文物,同时进行史料整理,精心策划推广,增强文物修缮的整体效果。重点实施好“两线三区四带”工程,加强对中轴线、朝阜路沿线文物修缮和环境的整治力度,推进六大遗址片区、古城垣保护区、传统村落保护区中的文物保护及整体风貌保护和展示,推进长城文化带、西山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京西近代工业遗产带的保护利用。做好历史文化名园腾退工作,统筹古建筑保护与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推进衍生产品和旅游项目的综合开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旧城保护和名人故居、坛庙、胡同、四合院、会馆、历史宗教建筑、工业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修缮保护与合理利用。优化财政资金投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形成文物保护、修缮、利用的综合政策支撑体系。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赋予新意、创新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做好古籍整理、经典出版、义理阐释、社会普及。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挖掘和展示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推动在国民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整合博物馆资源,重点在城郊新建综合功能区及人口密集区域建设大型博物馆及博物馆群,在条件具备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加大乡村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建设力度,推动智慧型博物馆建设,完善全市博物馆布局。加强预防性保护,全面提高文化保护科技水平和安全防护能力。加强文物标准化工作,促进文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加强红色文化、革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进抗战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方式,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监督检查机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生产创作设计水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产生活。丰富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载体,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等遗产项目的抢救,建设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扶持一批乡村民间传统文艺团体。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加强京津冀三地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形成共同保护机制,培育具有京津冀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通过举办北京文化庙会·台北之旅、品读北京等人文活动,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充分挖掘和展示北京历史文脉。推进首都文化、皇城文化、京味文化、运河文化等的研究阐释和挖掘利用。加大北京历史街区的保护力度,制定有关保护条例,强化管理,加强社会监督,依法保护原有街巷、胡同肌理和历史建筑物,提升历史街区的文化影响力。加强对具有历史性、纪念性、标志性的道路、建筑等公共设施的梳理,充分展示其人文历史内涵和文化元素。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进一步加大文物搬迁、腾退、修缮力度,扩大文物开放数量,实现不可移动文物的百项修缮、百项合理利用、百项开放。制定出台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优秀剧种传承保护,支持特色剧目创作生产,开展京昆艺术的教育、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各地优秀传统戏曲在京展示和交流。加大对传统工艺美术、民间手工艺等具有北京特色的传统技艺传承和保护力度。深入挖掘老字号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加强北京地方史、志的研究、编纂和出版。加强北京文化符号研究,推出代表北京文化形象的旅游产品。借助远郊区的古镇、古村落、古商道等乡土文化遗产,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大力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使之成为居民留住乡愁的精神和物质载体。
表4:“十三五”期间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项目一览表
(六)攀登文学艺术高峰
——推出体现时代精神、首都水准、北京特色的精品力作。落实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尊重文艺创作规律,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为精品创作生产标准,创作更多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重大主题精品力作,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突破。科学把握时代主题和创作导向,抓住重大题材和重要节点,做好文艺创作规划,形成全国文艺创作的晴雨表。重点支持文学、影视剧、戏剧、音乐、美术等创作,在文艺各领域推出一批优秀文化作品,在“五个一工程”⑧“华表奖”“飞天奖”“文华奖”“茅盾文学奖”等国家重大文艺奖项评选中获得更多荣誉。组织实施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结合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建军90周年、国庆70周年等重大纪念日、节庆日加强爱国主义题材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组织现实题材创作,聚焦文艺作品思想高度、艺术品质和呈现效果,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艺术震撼力强的大作力作。加大对文学、剧本、词曲、作品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的扶持力度,注重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提高文艺原创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成立老舍文学院,引导创作更多反映北京风土人情的优秀文学作品。广泛深入开展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动员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文艺演出下基层、艺术实践采风、文化慰问活动。大力推动北京人艺、北京京剧院、北京交响乐团等市属文艺院团建设,积极促进和有效引导民营文艺院团发展。按照“重在建设和发展、管理、引导并重”的方针,大力发展网络文艺,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
——创新文化产品生产机制。提高文艺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打通从创作前端到刊播推广终端的渠道,推动“两端”前后呼应、高效衔接,建立健全覆盖文学原创、出版发行、演出播映、宣传推介、奖励扶持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体系。以重大题材、现当代题材为重点,组织开展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评选,对纳入文化精品工程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办好剧本交易推介会、北京文学艺术品展示会,加强网上剧本超市建设。运用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剧场、院团、优秀剧目资源的有效对接。推广剧节目选题库、专家委员会等方式,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统筹布局影视剧、舞台剧、出版物传播终端资源,把重要频道、黄金档期、重点栏目、优质出版渠道等留给主旋律作品。建立健全反映文艺作品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把社会效益和艺术水准细化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把票房收入、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发行量等与专家评价和群众认可统一起来。积极探索运用多种形式,把更多体现时代精神、首都水准、北京特色的优秀作品推广出去,使之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充分发挥中央、军队在京艺术院校院团、市属各艺术院校的理论研究和人才优势,推动文艺重点项目征集向艺术院校延伸,精选创作选题,纳入全市创作选题规划并给予积极扶持引导。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深化演艺领域合作,推动“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建设集创作、排练、演出于一体的演艺小镇等基地,培育富有京津冀区域文化特色的演艺品牌。
——营造良好的文艺生态环境。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艺术创作氛围。积极利用党报党刊和都市报等宣传阵地,依托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为精品创作生产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始终把握正确评论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思潮,旗帜鲜明地表达党的文艺立场、文艺方针,开展严肃的文艺批评,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推动成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重点办好北京日报“艺绽”、北京青年报“艺评”、新京报“书评周刊”等文艺评论品牌,坚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扩大优秀文艺评论家影响,培养优秀青年评论人才。加强和改进文艺评奖管理,提高评奖公信力和影响力。树立文艺行业新风,抵制庸俗低俗媚俗,营造良好的文艺生态环境。
(七)提供更高质量、供需对接的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落实“1+3”公共文化政策⑨,着力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化均等化水平。积极推动北京文化艺术中心、北方昆曲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北京非遗展览展示交流中心等工程项目建设。立足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需求,科学规划,加强统筹,提前布局,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推进通州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标准要求,推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室面积设施达标,以步行15分钟为服务半径,完善文化设施配置。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和《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阵地,提供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送地方戏、体育锻炼、业务培训等标准化文化服务,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和群众文化需求,推行菜单式服务,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和产品。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大幅提升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文化室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水平及使用效率,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城乡联建“结对子”“种文化”,加强文艺志愿服务,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到基层教学帮带,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引导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增强农村基层文化活力。开展“流动”的文化服务,做好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生活困难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加强央地文化合作共建,充分利用中央单位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加强京津冀文化合作共享,确定和实施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更好发挥三地文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拓展公共文化资源空间。建设公共文化资源库,加强中央和地方资源的联动,创新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利用方式,通过在津冀地区举办文化巡展等方式,引导设施资源和服务功能向津冀地区发展。加强资源整合和工作统筹,根据统筹规划、对接需求、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全市各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统筹全市文化资源,高水平办好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统筹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广播电视网等,综合实施全市数字化图书馆、数字文化社区、广播电视户户通等重点项目,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云系统和云平台,构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实现网上网下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提高文化综合服务效能。按照方便群众、经济适用、注重实效的要求,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资源和力量更多地投向现有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和使用。健全完善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三大服务配送体系,以群众实际文化需求为导向,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民阅读工程、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区广播电视节目扶持工程、万场演出下基层工程等,加强对实体书店的扶持,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按需制单、百姓点单”模式,适时调整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结构,选取灵活多样的配送渠道,更好地实现供需对接。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充实区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等工作队伍,加快配齐配强镇村两级宣传文化单位工作人员,为每个乡镇(街道)配备3至4名文化专职工作人员,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等方式为每个行政村(社区)配备至少1名群众文化组织员。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鼓励各方面优秀人才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向基层一线流动,为基层文化建设做贡献。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着眼于提高市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教育功能,引导市民在参与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育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
——创新管理服务运行机制。建立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引导城乡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监督,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基层社区服务网格管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制定出台北京市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办法和指导性目录,吸引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各类文化机构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积极培育文化领域非营利组织,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合理利用历史街区、民宅村落、闲置厂房兴办公共文化项目,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建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长期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便利条件、提供多样化平台。发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推动公共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表5:“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览表
(八)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造活力